药是治病的,但也能导致疾病,特别是处于发育过程中的儿童,错误的用药可能招致严重的后果。
1、滥用退热药
孩子发烧要记住一个原则:38.5℃以上,才吃退烧药,短期低烧则别吃退烧药。低烧通常指体温在38.5℃以下的发烧。
退烧药是一种可以通过调节人体机能使人体体表血管扩张,进而借助于出汗等过程使散热增加,同时抑制寒颤,使机体产热减少的药品。它能有效地控制发烧,使体温降低,但不能根本解除引起发热的原因。发烧是许多疾病共有的症状之一,治疗发烧不论病因病情地使用退烧药是不行的。而且,退烧药有毒副作用,例如药疹、胃肠道反应、血液系统反应及对肝肾功能的损害等。因此,退烧药必须慎重使用,基本原则应该是能不吃就尽量不吃。
孩子发烧38.5℃以下时可以采用物理降温,将75%的酒精和温开水以1:1的比例稀释,用来擦拭孩子的额头、颈部、腋窝及大腿根部,需要注意的是,千万别擦孩子的前胸。
2、滥用抗生素
流行病学调查证明,90%以上的呼吸道感染是由于病毒感染引起的。因此上呼吸道感染时常规应用抗菌素是不合适的,而且还会造成病原体对抗菌素产生抗药性及其不良反应的威胁以及药物的浪费。
3、一病多药
孩子患一种病,家长往往用多种药物齐头并进。殊不知,药物过杂,互相之间作用可抵消,而毒性反应却相加,不仅疗效不好,而且还会出现不良反应。
4、体弱与补药
健康孩子最好不要服补品,5岁以上的体弱儿可酌情服,但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家长不可自作主张。
5、滥用维生素
维生素在儿童的生长发育中确实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但不可盲目地认为多多益善。不少药用维生素有一定的不良作用甚至毒性反应,尤其是脂溶性维生素,用量过大或过久可能造成体内蓄积而中毒。
6、忌滥用丙种球蛋白
冬春季节易患感冒,一些家长把预防的希望寄托在“丙种球蛋白”上,这可靠吗?
注射“丙球”后并不能降低感冒的发病率。症结在于两点:一是感冒的病原体主要病毒,种类多且经常变化,而“丙球”所含的抗体不仅有限,而且缺乏特异性;二是健康儿童及大多数体弱儿的血中1gG水平正常。
由此看来,减少儿童罹患感冒的关键之举应增强体质出发。
7、中草药安全
夏枯草、菊花、桅子、鱼腥草、淡竹叶、芦根、生地等中药中含有鞣质、生物碱、挥发油、苷类以及无机盐成分,可能加重婴幼儿的肝脏负担,损害肝功能。因此,中草药也不能滥用。
8、小病贵药
孩子患了病,家长恨不得药到病除,因此常常用新药、贵药。
比如感冒发烧,动辄就用上抗生素,而且嫌青霉素过时而动用先锋霉素。其实,感冒发烧多由病毒引起,有其自然病程,抗生素无效,先锋霉素不但不能改变这种状况,还会造成耐药性,一旦以后真患了严重感染反而用之不灵。
9、小儿用成药
相当多的家长不懂得用药之道,不了解儿童与成人的差别,误认为只要减少一点用量就行,此种做法十分有害。
必须弄清楚,小儿与成人不仅是体重不一样,更有诸多生理、病理方面的差别,尤其是小儿肝、肾等脏器发育不完善,酶系统还未建立。药物代谢不良反应,重者可致残甚至丧命。
10、用糖水服药
中药其味苦涩,小儿不愿服,父母便用糖水矫正口味。殊不知,糖中有较多的钙、铁等矿物元素,可与中药中的蛋白质起化学反应,并在胃液中凝固变性,继而混浊沉淀,致使疗效大打折扣。有些药物恰恰是利用苦味来刺激消化液的分泌而发挥疗效的,若在药物中加入糖,效果不佳。